小事不小视 将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文章来源:京山党建网 阅读:165
浙江省龙游县横山镇人民政府 郑思敏
日前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对于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、均衡、普惠、可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群众之事,无论衣食住行、柴米油盐,看似细微琐碎,实则牵动人心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“小事不小视”的清醒认知和责任担当,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将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。
谋定而动,在精准部署、靶向施策中锚定民生方向。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精准部署是前提。如果部署环节出现偏差,后续工作再努力也可能偏离群众需求,无法真正解决问题。党员干部在推进民生工作时,不能“拍脑袋”决策,更不能“一刀切”推进,而要深入基层、贴近群众,摸清民生需求的“痛点”“难点”“堵点”,让部署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。要怀揣“为民之心”开展调研,走出办公室,走进社区小巷、田间地头,与群众面对面交流,倾听他们的心里话。在菜市场问问菜品价格是否稳定,在小区里聊聊物业管理是否到位,在乡村中谈谈灌溉设施是否完善……通过这样“零距离”的沟通,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录在案,梳理成清晰的民生需求清单。同时,要结合要求,对民生需求清单进行深入分析,区分轻重缓急,制定出详细、可行的工作方案。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要优先纳入部署重点,明确工作目标、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,确保每一项民生工作都有“路线图”和“时间表”。
真抓实干,在务实落实、久久为功中破解民生难题。部署再好,若不落实,也只是“空中楼阁”。民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需要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,脚踏实地、久久为功,把每一项部署落到实处,把每一件民生小事办出成效。在落实民生工作过程中,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,摒弃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积极投身到民生实践中。面对复杂的民生问题,不能有畏难情绪,要敢于啃“硬骨头”。比如,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,可能会遇到管线铺设难度大、资金短缺等问题。此时,党员干部要主动协调各方资源,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,组织施工队伍克服困难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。同时,要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,善于运用新技术、新手段提升民生工作效率和质量。如在政务服务领域,推广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社保、医保等业务,减少群众跑腿次数。
严督实导,在常态督查、跟踪问效中巩固民生成果。民生工作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,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,需要通过督查来检验。有效的督查不仅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,推动问题整改,还能防止民生工作“走过场”“摆样子”,确保民生成果得到巩固。要建立健全民生工作监督与督查机制,将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,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补充。在督查过程中,要坚持问题导向,深入民生项目现场,查看工作进展情况,对照工作方案和群众需求,查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。如在督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时,不仅要检查住房建设进度和质量,还要了解住房分配是否公平、配套设施是否完善、居民入住后的生活是否便利等情况,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群众的“安心房”“暖心房”。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,要建立问题台账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,实行销号管理,确保问题整改到位。同时,要强化督查结果的运用,对在民生工作中表现突出、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;对工作不力、敷衍塞责、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进行约谈问责,形成鲜明的激励和约束导向,以严督实导巩固民生成果,让民生福祉持续惠及广大群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