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民办好实事要脚下有泥、心里有民、手上有招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文章来源:京山党建网 阅读:198
江西省乐安县增田镇人民政府 王丹
日前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为新时代干事创业标注了鲜明坐标,也为解决“家门口”的操心事提供了方法论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员干部更要把“人民”二字写在心口、落在脚下、体现在手上:以沉潜之功找问题、以协商之道聚合力、以改革之刃破梗阻,把一件件看似细碎的事务做到群众心里。
脚下有泥,在细密调研里找答案。民声在一线,答案在现场。调研不是“看景留影”,而是带着课题去、捧着材料回的系统工程,要把问题装进背包、把身影留在门口。既要迈开腿、沉下去,走进院门屋檐,听一听油盐琐事里的真切叙述,也要抬起头、望长远,在产业、就业、服务的细枝末节里辨趋势、察症结。调研之“细”,贵在换位思考与持续跟进:把愿望写成清单,把矛盾拎成要点,把诉求做成画像;既“当面问”,也“屏上聊”,既看台账数字,也看灶台烟火;既听代表之声,也听沉默之声。对收集到的线索,要分门别类建档立卡,明确牵头单位、办理时限、评估标准,形成“问题—研判—办理—回访—复盘”的闭环,做到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。只有把脚印踩进泥土,把目光投向细处,才能让调研从“走程序”变成“解难题”,让每一次走访都能转化为可操作、能落地的具体举措。
心中有民,在协商共治中聚众智。民生改善,离不开多元参与、同向发力的协商实践。要当好“穿针引线”的组织者,把“圆桌会”“板凳议”“云端聊”等载体织成常态化议事网,把群众表达从“被动反馈”引向“主动建言”。坚持问题清单化、议题公开化、过程透明化,搭建“收件箱—议题库—办理台—回音壁”的流程,让每一条建议都有踪可循、每一项办理都有据可评。探索“群众点单、社区派单、部门接单、群众评单、组织晒单”的协作机制,引入第三方观察与满意度测评,用数据画像识别共性诉求,用跟踪回访验证办理实效。语言上多讲“家常话”,把专业术语译成“土话”,让政策听得懂、路径看得见;方法上既重结果也重过程,既鼓励“金点子”也呵护“微建议”,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规则优化与公共选择。通过协商把分散的善意汇成合力,把多样的声音沉淀为共识,使“人人有位、事事有人”的基层治理图景愈发清晰,让民生项目从“替你做”变为“和你定、一起干、共同评”,把发展红利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际获得感。
手上有招,在改革攻坚上见实效。破解急难愁盼,既要“快处方”更要“治根本”。一些堵点卡在体制机制上:信息不联通、资源不均衡、流程不顺畅、责任不闭环。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增量与存量、当前与长远,在规则、流程、供给三端同步发力。推动公共服务“减环节、减材料、减时间”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;打通部门之间的“信息孤岛”,推动事项集成化、一件事一次办;完善分配与投入的动态调节机制,把资源向薄弱处、向紧要处精准投放;建立“发现—响应—处理—评估—优化”的常态化更新机制,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。改革需要勇气、更需韧劲:敢啃“硬骨头”,敢试“无人区”,以试点先行带动复制推广,以绩效评估倒逼提质增效;把群众满意度纳入政策成效考核,用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。坚持一年接着一年抓、清单一项接着一项改,让制度更顺、流程更简、服务更优,把改革红利转化为看得见的便利、摸得着的温度,使每一项政策从纸面走到掌心、从窗口走到心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