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抗战文物“对话” 聆听时光里的烽火回响
发布时间:2025-07-23 文章来源:京山党建网 阅读:186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当我们走进博物馆,那斑驳的枪械、泛黄的家书、老旧的器物等静静陈列,这些真实的文物,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载体。让我们一起与抗战文物“对话”,用心聆听穿越历史、穿越时光的烽火回响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奋斗篇章,以此告慰历史、告慰英烈。
与一柄马刀“对话”,聆听“抗日救国之信仰,坚如磐石”的忠诚回响。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,一柄锈迹斑斑的马刀静静躺在展柜中,岁月的风霜在刀身上停驻,深深浅浅的划痕记录着它经历的激战。这是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使用过的武器,面对日军围剿,他选择厮杀拼搏到底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的胃里只有草根、树皮和棉絮,他的英勇与顽强、信念与忠诚感动了一代代华夏儿女。这样的利刃、枪械,在全国的抗战博物馆里还有很多,它们有的来自于战壕、有的跟随过游击队员,我们看见它,就仿佛听见了抗日英雄冲锋时的呐喊、仿佛感受到了他们拼搏到最后一刻时的决绝,以及那份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勇气。让我们一起重温冲锋陷阵的抗争记忆,始终明白来时路的艰辛不易,分外感怀如今幸福生活的珍贵,做到永远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用实际行动诠释许党报国的人生志向。
与一封家书“对话”,聆听“以进步来安慰自己,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”的初心回响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,这是他壮烈殉国前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,信里流露出对亲密伴侣无微不至的关心,也承载着心中理想、表达着人生志向。家书是抗战亲历者的记载,不仅记录了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,也展现了抗日英雄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情怀和精神境界。一句“何时相聚?念、念、念、念!”感人至深、催人泪下,再看今日万家灯火、再听今日欢声笑语,我们深知在一次次抉择和舍得中,无数抗日英雄把对家人的牵挂化成了责任担当、把对小家的爱融入了对同胞的爱、把对未来的期盼寄托在了奋斗拼搏的信念里。当我们看见这一封封家书,仿佛能触摸到英雄落笔时的郑重。让我们从中读懂“但愿苍生俱饱暖”的追求,在心中燃起使命担当,主动把为民的铿锵承诺转化为落地行动,真正在新时代书写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动人诗行。
与一口陶罐“对话”,聆听“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”的奋斗回响。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,珍藏着一口黑陶罐,该文物见证了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伤员葛振山与高贞一家的军民互助事迹,为了给伤员送饭,高贞夫妇将其藏匿于深山洞中,顶着暴雪、冒着生命危险护罐送饭……这个黑陶罐装过的不仅是水与粮,更是鱼水情深的心灵共鸣,是“驱逐倭寇,还我河山”的信念,是华夏儿女“不畏强暴,血战到底”的精神和魄力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读懂,抗战的胜利从来不是偶然,而是亿万同胞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必然。我们当始终心怀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追求,带着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和思想滋养,在新的征程上以奋斗为笔、以担当为墨、以团结为魂,让伟大抗战精神永远在时光里回响,真正续写赶考新篇、逐梦新篇。